2008/05/26

「早起的鳥兒」或「夜貓子」(轉載)


新研究指出,早晨賴床的人,也許該怪自己的基因使然。科學家發現,一個人早晨醒來的習慣,反映在他體細胞裏的日常鬧鐘裏。

這項由瑞士蘇黎世大學布朗教授帶領的研究,是首次有人探討睡眠障礙者的生理時鐘。他們在凌晨三點至四點間的電視節目做廣告,招募一些合適的志願者做實驗。在該時段,有人還沒睡覺,而有人卻已經起床了。

從志願者抽取的皮膚細胞在實驗室裏培養,再注射取自螢火蟲的發光基因。這些改變過的細胞,會依實驗對象的睡眠形態而發光或熄滅。結果發現,習慣早起者的細胞發光時間最短,而習慣熬夜者的細胞則發光最久。

布朗說:「最讓人驚訝的是,我們許多日常行為已寫在基因的密碼中了。皮膚細胞竟影響了我們的行為,這真是太奇妙了。」這些科學家探討一種經由腦部控制的現象,叫做「晝夜節奏」,掌管早起、晚起的人,二十四小時一個周期內各種身體部門的作用。布朗把晚起的現象,比喻為戴了一只跑得較慢的手表。「就是說,你做什麼事都晚幾步。假想如果你的表快了,一個周期少於二十四小時,那你做什麼事都會提早,」他說。

這研究指出,影響我們晝夜時鐘的主因不只是環境(例如白晝長短),基因也非常重要。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眼科教授佛斯特說:「知道皮膚時鐘類似腦時鐘的運作方式後,我們就能預知一個人會是早起的鳥兒或夜貓子。從皮膚測定能預測腦部操縱的行為,這是令人吃驚的。」

布朗說:「人體的日常節奏是一種跟腦部有關的複雜現象,但它卻經由你皮膚上的分子來督導。」這些細胞,反映腦部中央時鐘的分子運作,相當準確地提供一個人日常身體時鐘的資料。這研究可能導致治療睡眠失調的新處方,調整一個人的晝夜時鐘。

文章引用自:講義雜誌2008年5月號
圖片引用自:美國國家地理會社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