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企鵝在查「萬般有罪,罪在朕躬」的出處時,看到這篇文章,特別節錄如下:
諸位朋友,我們讀到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讀到這樣的句子,您的內心有什麼想法?治國平天下,干不干我們的事?假如不干,那又是分別執著。我們要在自己的念頭上觀照,是理智還是意氣分別執著。修身就要從起心動念處來修持。其實一個人真正修身了,必定可以感動他的家人。為什麼我們修身的過程不能感動家人?最主要是順序搞錯了,所謂「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」。要去齊家一定要先把修身做好,而修身最重要的是拿自己開刀,拿自己的什麼開刀?習氣開刀。這個順序假如搞錯了,先拿著刀開別人的習慣,開家裡人的壞習慣,或者開同事、開身旁親友的壞習慣,會造成什麼結果?剛好你走進辦公室一坐下來,旁邊的同事說,啊,我剛好有事要辦,對不起,我先走了。或者家裡的人看我們一走進來,我去洗碗,我去忙活去了。都不敢跟我們坐在一起,深怕我們又瞪大了眼睛找他的缺點,很不自在。所以重點在從自己開始修正起。諸位朋友,當我們把《弟子規》一條一條都落實了,請問家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?會覺得如沐春風,沐浴在你的德行、德風之下,沒有人會不歡喜的。
當我們在修身過程無法達到齊家的效果,一定要思考到「行有不得」,這麼小聲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是契入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一句心法。這句話契入了會達到什麼境界?您將是堯舜再來。諸位朋友,舜帝做到了,就是契入這句話。面對甚至於要傷害他生命的父母,他沒有看到別人一絲一毫的錯,只是不斷的反省自己,我還有哪裡做得不夠徹底,讓我的父母不歡喜,讓他們還體會不到我的孝心,時時刻刻只檢討自己。諸位朋友,當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去處事做人,吃不吃虧?一開始做會覺得很委屈,好像很吃虧。當你真正能夠時時反省自己的不足,你的提升效果會很快,你會把你的執著放下,會把你的習性放下,當這些習性點滴放下了,身心會覺得怎麼樣?愈來愈舒服,就會感受法喜充滿。其實聖賢人在修身的過程並不痛苦,是我們站在旁邊替他覺得很苦,而這個苦都是我們想出來的,因為不願意依教奉行。隨順他們的教誨去試試看,真的我們能堅持半年、一年,那箇中的滋味就明白了。
我們看到湯王,在他的教誨當中提到「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」,所有天下的錯事根源都錯在誰?錯在我這個領導人沒有做好榜樣。假如你是湯王的子民,你看到湯王是這樣在處事待人,請問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感受?會非常的佩服、折服。莊子又說「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」,所有的成就都在別人的功勞,這是明白人說的話。了解到任何一件事都是眾緣和合,都是一群人的努力才辦到的,自己絕不居功自傲。而且處在家庭也好、社會當中,我們都有自己的本分要盡,當我們盡自己的本分,那都是該做的事,怎麼還把功勞攬在身上?諸位朋友,當我們把功勞攬在身上的時候能真正快樂嗎?當我們時時想著我有多少功勞,在別人談話之間都深怕沒有談到我們的付出,心裡常常在他人言談的時候都很有負擔,怎麼還沒提到我的功勞?怎麼還沒提到我的名字?諸位朋友,這樣日子累不累?累死了。
在商業界很多人為了得到一個職稱、名字,花了一大堆錢做出了假的業績,這種情況相當普遍,累不累?這叫俗話說的「打腫臉充胖子」,沒事找事,搞得累得要死。不只自己累得要死,還得累誰?累整個家人,以至於在你身旁愛護你的人,統統被我們怎麼樣?拖下了水。給他們好日子過都來不及了,還讓他們有這麼大的負擔,又操那麼多心。
名跟利是過眼雲煙,俗話說「從來富貴都是夢」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當我們貪著名聞利養自私自利,到了中晚年必然感來惡果,所謂「老來衰後罪孽,都是盛時作的」。我們老了之後,所積累很多人生的錯誤,大半都是年輕氣盛的時候造成的。「老來疾病,都是壯時落的」。我們年老之後,很多的病痛很可能都是年輕時候逞強鬥狠積累下來。其實不用等到老,像我現在這把年紀已經感受到了。十七八歲的時候年輕氣盛,打羽毛球,中午吃飽飯沒休息就開始去打,又是這麼激烈的運動,現在想想實在太不懂事了,因為那時候沒有學《弟子規》,「身有傷,貽親憂」。孔老夫子說的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」,父母時時擔心孩子的身體狀況。這個「疾」不只是身體的疾病,更大的擔心在我們心理的疾病。假如思想不健康,行為無規範,那父母的擔憂將永無止盡。真正要做到不讓父母擔憂,徹徹底底還是要從修身、從德行做起。
「以失為在己」,假如生活當中,家庭裡面、工作裡面遇到了一些過失,錯誤了,我們不要去責怪他人,首先先檢討自己在這整件事情過程當中,假如我有做了什麼就不會造成這個惡果,因為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。當我們這個態度提起來,本來很不好的氣氛都可能轉成下一步的動力。假如當下我們所有的人互相指責,你看就是你害的,氣氛就會非常火爆、非常凝重,就印證了「各相責,天翻地覆」。每個人都只是檢討別人,各相責一定搞得人仰馬翻、天翻地覆。俗話說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」,當我們互相之間指責,完全沒有看到他人的付出,這個話語一出去,所謂「惡語傷人六月寒」,縱使在六月的天氣當中,他的內心也會覺得非常的冰冷,非常的難受,這是「各相責,天翻地覆」。假如這個時候每一個人反省,我假如不犯哪一個錯,事情就不會搞砸了,「各自責,天清地寧」。當每一個人在檢討自己的過失,會發生什麼情況?我們的這一份德行又喚醒他人的德行,大家在那裡互相責怪,沒有啦,是我這裡不好,另外一個人又說沒有沒有,這是我那裡不好,那整個團隊的氣氛就會相當有凝聚力。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,真正有了人和還怕什麼事做不好。
古代這些聖王確實契入這個境界,契入「聖人常受天下之責,而無責人之心」,受盡天下人的指責,他時時反省自己,卻沒有絲毫責怪別人之心,所以「是以終無怨」。當他用這樣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一切人事物,有沒有人對他會有怨言?不可能。終無怨。我們希望在這一生過程當中不要讓人生煩惱,不要讓他人埋怨我們,我們希求這樣的人生境界。諸位朋友,你希不希望契入這樣的人生境界?哇,那都一團和氣。契入這個境界是結果,因在哪?因在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「聖人常受天下之責,而無責人之心」。掌握了聖哲人的存心,要契入境界就不困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